鹤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021-11-03 10:36 鹤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鹤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序 言

 

“十二五”时期是全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关键时期。科学制定和有效实施“十二五”规划,对于抓住重要发展战略机遇期,加快城市创新转型,推动全市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纲要根据《中共鹤岗市委关于制定鹤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制定,是今后五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蓝图,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职能,引导市场主体行为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  现实基础与发展环境

 

第一节  现实基础

“十一五”时期,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深入实施“五先一创建一全力”发展战略,努力化解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发展改革稳定中的不利因素,胜利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51亿元,年均增长13%,增幅比“十五”提高2.2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2960元,年均增长17.2%,增幅比“十五”提高4.4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完成37亿元,年均增长22%,增幅与“十五”持平。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429亿元,年均增长35.7%,增幅比“十五”提高19.8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达到120.5亿元,年均增长29.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1亿元,年均增长21.3%。社会商品零售额达到71.4亿元,年均增长16.6%;粮食总产达到78.6万吨,年均增长11.3%。经济发展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快的时期。

二、产业项目建设成效突出。连续开展了两轮“项目建设年”活动,共实施千万元以上产业项目214个,完成投资200亿元。特别是近三年开竣工的产业项目数量超过改革开放以来近三十年的总和。煤电化项目完成布局。华能鹤岗发电有限公司二期和龙煤鹤岗分公司立达矸石热电厂一期投产,新增装机容量70万千瓦;龙煤东化、华鹤煤化两个52万吨化肥项目开工建设;鹤翔公司90万吨焦化项目投产,宝源、征楠两个100万吨焦化开工建设,万昌100万吨焦化完成征地等前期工作;龙煤鹤岗分公司鸟山煤矿120万吨主焦煤项目和东北地区最大最先进的400万吨洗煤项目开工建设,嘉晨公司180万吨洗煤、东兴公司120万吨洗煤和成金公司1.8亿块煤矸石空心砖项目投产。优质绿色食品加工项目建设加快。万源粮油公司、人和米业公司、三江平原米业集团等7个稻米加工项目投产,新增水稻加工能力170万吨;兴汇集团百万吨玉米深加工二期70万吨进展顺利,年产1.2万吨白酒项目投产;宝泉酱业5万吨豆瓣酱扩产改造和4个合计6.2万吨豆制品项目开工建设;双汇北大荒集团200万头生猪屠宰及年产1.5万吨熟食制品项目投产。高新技术项目加快推进。拥有国家专利的华生矿用救生舱项目、龙跃公司鲜青玉米剥皮机项目和香港南海油集团石墨深加工项目开工建设;禾友农药搬迁改造、三精生物制药、双兰星制药项目投产;鑫塔百万吨干法水泥项目主体完工。新能源项目顺利启动。龙源祥和公司望云峰5万千瓦风电项目投产,解放山10万千瓦风电项目开工建设;万源粮油、人和米业鹤岗稻壳发电项目投产,人和米业宝泉岭稻壳发电项目开工建设。在推进项目建设的同时,经过努力,我市省级“工业示范基地”获批并被列入“黑龙江省级财源建设示范区”,市工业示范基地和县、区园区初具规模。

三、三次产业加快发展。2010年,全市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60.2亿元、125.4亿元和65.4亿元,年均增幅分别达到17.1%、22.4%和11.3%。现代农业发展加快。投入农机新购和更新资金1.5亿元,比“十五”增长756.5%。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52.8万千瓦,比“十五”增长38.2%,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93%。实施水利项目120项,完成投资8.03亿元,比“十五”增长1.7倍。产业化进一步推进,成为全省“农业产业化先进市”,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达到12户,5万吨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83户。“梧桐”、“龙水”、“实实”牌大米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占全省的3/5。开工建设了黑龙江流域农业科技示范园、马铃薯繁育基地和网箱养鱼基地等。工业整体素质明显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34户,比“十五”末期增加62户。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23.15亿元,比“十五”末期增长193%。开发新产品35种。第三产业迅速发展。旅游业进入发展最快时期,2010年全市旅游人数突破119万人次。以推进“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开发区”建设,发展“界江游”为重点,完成了黑龙江流域博物馆、“大荒情纪念馆”、金顶山石林公园等26个旅游开发项目,已建成一处国家矿山地质公园,三处国家森林公园,2A级以上景区达到5个。“北国边疆文化旅游区”等项目被列入国家旅游“十二五”规划。商贸流通业提档升级,红星·美凯龙、江海证券、哈尔滨银行等十几户国内知名企业落户鹤岗;《鹤岗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编制完成,8个物流园区开工建设。

四、城乡面貌不断改善。城市道路建设加快,高等级公路和农村公路建设实现新突破。新建、改扩建城市主次干道56条、街巷道路151条,总长35公里,比“十五”增长47%。新建高等级公路252公里,比“十五”增长200%。新建农村公路1340公里,比“十五”增长330%,达到村村通公路。城市供水、供热、供气及公园设施进一步完善。完成鹤立湖水库扩建和净水厂改造等工程,新建管线33公里,新增日供水能力9万吨,新增用户2.8万户。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97处,解决了3.78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新建和改造热源3处,新建供热管线32公里,新增供热面积422.3万平方米。新建天然气储气柜2个,新建小区液化气站7个,增加用户8500户。城乡水利、电力设施建设加快。完成了鹤立湖水库、元宝山水库等除险加固工程,黑龙江同仁护岸、石头河城防等50余项重点水利工程;完成500千伏鹤岗输变电、220千伏环山输变电、110千伏棚户区输变电等7项电力设施工程。新建和改造了儿童公园、五指山公园、松鹤湖公园、人民广场、振兴广场、鹤翔主体雕塑广场等14个城市公园和广场。完成了以“五湖一河”为重点的滨水城市规划,其中清源湖、鹤立湖和小鹤立河沿岸景观带工程开工建设。开工建设了黑龙江煤电化高层人才培训中心、国省级检测检验中心、公共资源公开交易中心、城市应急指挥中心、人民群众诉访调处中心、市医疗中心等13个中心,将对我市城市功能和品位提升起到重要作用。

五、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长足发展。培育国家和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8户,实施高新技术项目408项,形成科技成果124项,获得国家专利420项,列入省重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3项,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70.6%,比“十五”提高10.5个百分点。新建学校13所,翻建了东方红小学和兴安四校,全部完成城市中小学校舍D级危房改造任务;建成省级标准化学校29所。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入学率达到100%,小学及初中巩固率分别达到99.9%和99%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6%。高等教育水平得到提升,鹤岗师专通过了教育部评估。改造了人民剧场、广播电视转播塔等一批基础设施;地质博物馆开馆,市博物馆主体完工;建成乡镇文化站15个,社区图书室和农家书屋58个;文化艺术事业呈现出繁荣发展的良好态势。新建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院、市急救中心及一批县乡社区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覆盖率达到90%。安装体育健身路径器材200多套,国民体质监测站、国家级短跑人才基地投入使用。获省级以上赛事金牌355枚,在省十二届运动会上取得总分第五名,竞技体育创历史最好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2.6‰以下,人口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3岁。

六、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全力实施民生工程,累计投入超过138亿元,为“十五”期间的30倍。其中投资百万元以上事项达到374项。“三棚一草”改造为重点的住房建设成效明显。完成采煤沉陷区治理工程107万平方米,棚户区改造工程93.38万平方米,建设城市廉租房43.13万平方米,安置城市居民住房24117户、特困户住房3960户。城镇人均居住建筑面积达到25.96平方米,比“十五”末期增加4.46平方米。完成农村泥草房改造工程61.87万平方米,改善了8987户农村居民住房条件。农村人均居住建筑面积达到22.37平方米,砖瓦化率达到75.05%。加强了社会福利设施建设。完成了儿童福利院、老年公寓、老年活动中心、特教中心和社会福利家园等设施建设。全部免除了县乡农村中小学贫困学生杂费。建立了城乡特困补助基金、特困大学生救助基金和大病救助基金等十个基金会,对2.1万余名贫困学生实施救助。各项社会保险覆盖范围继续扩大,城市基本医疗参保率达到98.17%,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100%。全市新增就业8.5万人,培训下岗失业人员6.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四次大幅度提高城市低保标准。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044元,年均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300元,年均增长12.7%。

七、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取得新成效。落实国家淘汰落后产能政策,关闭 “两高”企业30户。完成城市西部污水治理及再生水利用工程、龙煤集团鹤岗分公司洗煤厂废水治理工程、哈啤鹤岗分公司污水处理工程等7项松花江流域规划工业污染治理项目,城市东部污水处理工程、市人民医院医疗污水处理工程和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开工建设。完成37户煤炭洗选企业废水闭路循环改造工程。进行了电力企业脱硫改造和节能改造,重点耗能企业锅炉、电机改造。完成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247万平方米,成为全省示范工程。强化了公共机构和农村节能。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系统得到修复,城乡绿化水平明显提高。2010年,全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及二氧化硫排放量、化学需氧量分别比2005年降低25%、3.3%、13.6%。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4%。

八、改革开放取得新进展。深化企业改革,完善了改制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企业活力进一步增强。解决了3.3万名原国有和集体企业拖欠职工工资历史遗留问题。民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2010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达到61.6亿元,年均增长19.5%,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4.5%。政府机构改革顺利实施。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撤并了行政机构,进一步转变了政府职能。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行政审批事项进行了清理,减少审批事项86项;在全省率先建立了人民办事中心服务平台,实行了一个窗口受理、一站式服务,提高了审批效率。提高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组建了市政府项目建设顾问组和城市规划专家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启动实施。教育体制改革继续推进,试行了校长聘任制和校长负责制,实行了教职员工全员聘任制,深化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国内合作不断拓展。与省内外50多个商会建立了联系,与北京海淀区、朝阳区友好关系不断加强,同湖北恩施和仙桃、吉林通化,以及东北东部十二市(州)签订了合作协议。对外经贸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开放型经济取得新进展。与27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贸易往来,并对爱尔兰、芬兰、挪威等国家实现了贸易“零”的突破。与俄犹太州及比罗比詹市友好合作关系不断巩固,对俄合作项目达到41个。2010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值达到8180万美元,年均增长42%。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6974万美元,年均增长81.6%。


“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实现情况

指   标

2005

“十一五”

目标

2010

年均增长%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111.2

200

251

13

人均生产总值()

10381.8

17760

22960

17.2

财政收入(亿元)

13.67

20.8

37

22

五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

114

332

429

35.7

一、二、三次产业比例

23:42:35

18:50:32

24:50:26

——

外贸进出口总值 (万美元)

1415

3820

8180

42

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万美元)

994.74

1500

【 6974

81.6

五年转移农村劳动力(万人)

 

4.5

【 5

0.5

国民受教育年限()

 

11

9.5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7489

12000

12044

10

农民人均纯收入()

3468

5090

6300

12.7

城镇登记失业率( %)

4.3

4.5

4

——

人口自然增长率)

0.29

2.6

2.6

——

耕地保有量(万公顷)

14.65

15

43.2

24.1

森林覆盖率( %)

41.5

44

44

——

注:带【】的为五年累计数。

 

第二节  机遇与挑战

从国际看,和平、发展、合作仍是当今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加速发展的三大趋势没有改变。

从国内看,我国仍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继续深入发展。“十二五”期间,我市加快发展的国内外环境总体有利。国家进一步扩大内需,将给我市带来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和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扩大资源性产品市场的机遇。国家深入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加大对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特别是我市本级和萝北县被列入国家组织实施的《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为我市加快发展和转型提供了难得机遇。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特别是粮食安全问题,将进一步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增加基础设施投入,给我市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带来难得的机遇。我市地处对俄开放的前沿,有两个国家一类口岸,与俄罗斯犹太自治州友好合作关系不断深化,与其它地区的联系不断增加,有优越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工作基础。尤其是中俄两国政府批准了《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及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进一步深化,为我市扩大对俄开放合作,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创造了难得机遇。

从省内看,省委、省政府把实施“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作为经济发展战略重点,进一步加大推进和支持力度,为我市建设东部煤电化工业基地、三江平原优质绿色食品工业基地,发展北国风光特色旅游产业、对俄经贸合作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小兴安岭东麓生态功能区建设提供了机遇。

从挑战看,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经济总量小;发展方式粗放,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任务繁重;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不足,自身对经济发展的调节能力有限;一产小、二产弱、三产发育不足的结构现状仍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结构调整任务仍然艰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缺乏人才,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生活型、生产型服务业特别是高端服务业的发展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城市基础设施历史欠账多,大规模的城市现代化建设缺乏必要的财力支撑;人民生活总体水平仍然不高,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需要还不适应;煤矿城市特有的安全稳定压力将长期存在。

总体看,尽管受金融危机影响,还会有一些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改变,机遇大于挑战,只要紧紧抓住和用好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就会大有作为。

 

 

第二章  指导方针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全省建设“八大经济区”、实施“十大工程”的战略部署,紧紧围绕“五先一创建一全力”的战略目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科技进步和人才开发为支撑,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更加注重推进结构调整,着力提高核心竞争力;更加注重依靠科技人才,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更加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更加注重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更加注重深化改革开放,着力创新体制机制;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走出一条竞争图强、捷径赶超、后来居上、跨跃发展之路,推动鹤岗加速发展和振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节  基本原则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科学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十届十四次全会精神,切实把握最广大人民的愿望,切实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切实把握党执政兴国的关键,充分体现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实现更好的发展质量、更大的发展效益、更快的发展速度,确保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坚持加快发展。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强度,提高项目产业带动能力,努力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在调整中发展,在发展中调整,加快经济提质、提效、提速,实现优化结构与加速发展的有机统一。

——坚持协调发展。把统筹兼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方法,促进经济社会相协调、城乡发展相协调、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改革发展稳定相协调,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发展。

——坚持创新发展。把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和重要支撑,紧紧抓住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破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建立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科技创新体系,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的有机统一。

——坚持绿色发展。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增加绿色投资,倡导绿色消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经济社会长期持续发展。

——坚持安全发展。把安全发展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前提和必要条件,树立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理念,贯彻安全生产方针,增加安全投入,推进安全技术进步,实行标本兼治,提高安全生产本质水平。

——坚持共享发展。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注重社会建设,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生活更加幸福、更有尊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第三节  发展目标

经过五年努力,使“十二五”时期成为全市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快的时期,资源型城市转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重大实质性进展的时期,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的时期,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明显的时期,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加快发展的时期,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最为显著的时期,把我市建设成为全省东部煤电化工业基地、三江平原优质绿色食品工业基地,基本建成高新技术创业高地、北国风光特色旅游胜地、对俄开放合作前沿阵地,基本建成全国一流的煤炭资源型城市、全省一流的宜居、宜业、宜游滨水森林城市。

——经济总量实现新飞跃。确保实现“三个翻番”,即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05亿元,年均增长15%;财政收入达到92亿元,年均增长20%;五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810亿元,年均增长30%。在此基础上,力争实现“712”目标,即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00亿元,年均增长22.8%;财政收入达到100亿元,年均增长22%;五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000亿元,年均增长32%。

——资源型城市转型取得新突破。“五大战略产业”和“十大重点产业”快速发展,非煤替代产业快速提升,资源转化率大幅度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明显增加,非煤产业比重达到7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增加到2%。

——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迈出新步伐。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城镇建设加快,新农村建设取得新成效,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城乡区域发展更趋协调,城镇化率达到85%。

——社会建设取得新进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广播电视等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迈出新步伐。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0.5年。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比较健全。社会保障覆盖面扩大,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8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100%。贫困人口继续减少,五年累计减少贫困人口7.5 万人。防灾减灾能力增强,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

——生态文明建设达到新水平。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19%,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6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9%;耕地保有量达到44万公顷,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2.36万亩;化学需氧量排放减少10%,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5%,森林覆盖率达到45%。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新提高。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两个翻番”,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4300元和12650元,年均分别增长1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力争使人民群众享有一流的就业和收入、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住房规模和标准、城市设施和环境、社会公共服务、优美优良的生态环境、治安安全环境、精神文化生活、政治民主权利和健康寿命。

——改革开放取得新成效。所有制结构进一步优化,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达到50%以上。行政管理、财税、金融、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的改革和制度建设取得新突破,市场监管能力和社会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拓展。全市外贸进出口总值达到16594万美元,年均增长15%;实际利用外资达到6678万美元,年均增长15%。


“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类别

指      标

2010

2015

年均增长%

指标属性

经济

发展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251

505

15

预期性

人均生产总值(元)

22960

46180

15

预期性

财政收入(亿元)

37

92

20

预期性

五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429

1810

30

预期性

工业增加值(亿元)

120.5

248

15.5

预期性

外贸进出口总值(万美元)

8180

16954

15

预期性

实际利用外资(万美元)

2800

6678

15

预期性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71.4

141

15

预期性

结构

调整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

3

5

——

预期性

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26

26

——

预期性

城镇化率(%)

80.6

85

——

预期性

非煤产业比重(%)

66.1

72

——

预期性

资源

环境

人口自然增长率(‰)

2.6

3

——

约束性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

25

19

——

约束性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

8

30

——

约束性

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86

89

——

预期性

耕地保有量(万公顷)

43.2

44

0.34

约束性

主要污染物

排放总量减少(%)

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减少(%)

13.6

10

——

约束性

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减少(%)

3.3

5

森林覆盖率(%)

44

45

——

约束性

公共

服务

人民

生活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9.5

10.5

1

预期性

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万人)

7.9

10

2.1

约束性

五年城镇新增就业(万人)

8.5

8

-0.5

预期性

五年转移农村劳动力(万人)

5

7

2

预期性

城镇登记失业率(%)

4

4.3

——

预期性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2044

24300

15

预期性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6300

12650

15

预期性

注:带【】的为五年累计数。

 


 

第三章  加快发展五大战略产业和十大重点产业,推进经济转型与提速

 

认真贯彻落实市“五大战略产业”、“十大重点产业”经济发展战略,加快发展煤电化工业基地、优质绿色食品工业基地、高新技术创业高地、北国风光特色旅游胜地和对俄开放合作前沿阵地等战略产业,石墨、机械装备制造、林木加工、建材与新材料、医药农药、新能源、造纸、节能环保与循环经济、现代商贸服务业和文化等重点产业,促进经济以煤为主向非煤产业转型、资源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型、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在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同时,加速提升经济总量。深入开展“项目产业建设年活动”,由单一抓项目向抓产业转变,加快项目建设,推进产业发展。加快产业发展平台建设,由抓企业向抓园区转变,提高集约化发展水平,增强区域发展合力。

第一节  发展煤电化工业基地战略产业

以省建设东部煤电化基地为契机,充分利用煤炭资源优势,在稳定煤炭产量的同时,大力推进煤转电、煤转焦和煤化工,延长煤炭产业链,努力提高煤炭资源深加工的质量和效益,使其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一、稳定发展煤炭工业。抓好年产120万吨鸟山矿井续建、年产60万吨新华矿井新建和益新煤矿改造等重点项目;“十二五”末期开工新建年产300万吨新南煤矿。整合地方煤矿,关闭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矿井。到2015年,全市煤炭产量稳定在1950-2050万吨。继续实施精煤战略,新建年产400万吨龙煤集团鹤岗分公司洗煤厂。全市原煤除自用外,基本达到全部入洗。加强煤炭资源勘查,搞好资源接续。完成鹤岗矿区深部南块勘查区、北部勘查区和绥滨勘查区精查地质勘探;完成萝北延兴煤田(不含兴东煤田)、宝泉岭 煤田、萝北新河口泥炭(腐殖酸原料)和鹤岗煤田石头庙子区详查地质勘探。

二、稳步发展电力工业。落实国家电力发展政策,实施城市中北部2×30万千瓦热电厂、立达矸石热电厂二期1×20万千瓦新建,绥滨盛蕴热电厂搬迁改造和兴汇宝泉岭热电厂改造等项目,新增装机容量80万千瓦。

三、突出发展煤化工业。实施宝源、万昌两个100万吨焦化和征楠城市燃气气源站项目,使全市焦炭生产能力达到400万吨。充分利用我市优质气煤、焦煤资源和3个焦化、1个城市气源站同在一个工业园区的有利条件,构建原煤合成氨尿素产业链;精煤焦炉煤气液化气精细化工产业链与煤焦油和粗苯轻油、溶剂油、洗油、炭黑油、苯酚、邻位甲酚、间对甲酚、二甲酚、粗萘、改性沥青、针状焦精细化工产业链。重点实施华鹤煤化股份有限公司年产30万吨合成氨52万吨尿素项目、龙煤东化一期30万吨合成氨52万吨尿素项目,力争龙煤东化二期同等规模项目建设。整合鹤翔、宝源、万昌和征楠4户企业的焦炉气、煤焦油和粗苯等副产品,建设30万吨煤焦油5万吨粗苯精深加工等项目。这些项目的建成投产,将使我市成为全省产业集中度最高、规模最大的煤化工基地。

第二节  发展优质绿色食品工业基地战略产业

以省建设两大平原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和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为契机,充分利用域内和周边地区农牧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加快建成三江平原优质绿色食品工业基地。

一、做强做精米业。重点开发功能营养米、米糠油、米糠蛋白、谷维素、维生素E等产品。抓好万源粮油公司200万吨水稻加工及综合利用项目、泰丰粮油公司50万吨水稻加工及综合利用项目、绥滨40万吨水稻及米糠油项目,全市米业生产能力达到700万吨。整合资源,组建优质绿色米业集团,走集团化经营、专业化生产、差异化竞争的路子,把米业做大、做强。建成兴汇集团70万吨玉米深加工系列产品开发项目。

二、稳定发展乳业。以完达山乳业和摇篮乳业为依托,重点开发配方奶粉、功能性奶粉、全脂奶粉和灭菌奶粉及酸奶、奶酒、奶酪等产品,提高市场竞争能力。重点抓好完达山乳业圣元分公司日处理580吨鲜奶项目。

三、积极发展肉业。加快家富养殖屠宰有限公司100万头生猪基地及屠宰加工项目、信赢食宝肉业屠宰加工有限公司10万头生猪屠宰、冷鲜肉和低温制品加工项目建设。依托双汇北大荒肉业等企业,开发各类熟肉制品。引进加工企业,发展肉羊、肉牛屠宰加工。

四、振兴大豆加工业。充分利用我市非转基因大豆资源,依托现有加工企业,开发高档色拉油、大豆粉、豆奶、大豆蛋白、卵磷脂、维生素E等产品。重点实施宝泉岭农垦分局九三油脂公司达产和酱业公司5万吨大酱扩产项目;华祥粮油公司10万吨豆粉酱粉项目,实实米业5万吨豆制品加工项目,东新豆制品公司1.5万吨豆制品、华农食品公司1万吨豆制品,新增大豆加工能力30万吨。

第三节  发展高新技术创业高地战略产业

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和长远竞争力的战略重点。加强各级技术研发中心和企业科研机构建设,发挥科技人员作用,增强自主研发能力;搞好智力、专利和高新技术企业引进,与科研院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加快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到2015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24亿元,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9.6%。

一、发展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以石墨为原料的氟化碳高能电池材料、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碱性电池材料、渗硅石墨密封材料。开发晶体硅材料、高分子复合材料、新型化工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技术,推广纳米技术在新材料中的应用。实施万源粮油公司稻壳灰生产硅胶、单晶硅和多晶硅项目,弘大管业公司和安通实业公司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复合增强型材项目,亿达工贸喷射复合砼外加剂项目,旭祥禾友农药公司杀虫畏和乙嘧酚除草剂项目,久桓橡塑公司新型密封系列产品项目。开发高性能外墙自保温材料、功能墙体材料、热反射涂料、相变储能材料、高效外墙和屋面保温材料、楼地面隔热保温材料、高性能节能玻璃及节能门窗等新型建筑节能材料技术,突出我市陶粒页岩开发利用技术研究。实施新时代建筑材料公司年产10万平方米新型节能保温内墙板达产项目、中岩新型特种建材公司外墙保温粘结剂、抗裂抹面砂浆项目,旭祥涂料公司年产200吨工业窑炉辐射抗震节能涂料项目和新世纪公司节能保温窗项目。

二、发展生物与新医药高新技术产业。以农牧资源精深加工为重点,以粮油加工骨干企业的依托,加快生物技术开发与应用,发展生物食品、保健品。实施双汇北大荒肉业从猪血及内脏中提取超氧化物岐化酶Sop、凝血酶,从猪骨中提取软骨素项目;经纬公司1万吨木糖8000吨木糖醇项目,万禾园油脂公司米糠油提取谷维素、维生素E、糠蜡以及美容保健品、肌醇、二十八烷醇、植酸、植酸钙项目;三江平原米业集团公司1.2万吨米糠素项目;万源粮油公司米糠膳食纤维、米糠蛋白、食品级L—乳酸、氨基酸、保健饮料项目。以发展现代中药为重点,以骨干制药企业为依托,加快新药研发、中药和中成药的二次开发及化学药品仿制再创新。

三、发展先进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开发技术先进的矿山机械、农业机械等装备制造技术产业,培育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竞争力的企业。实施世达农机年产6000台大型多功能轴流联合收割机项目,龙跃食品机械公司年产2000台数控全自动鲜玉米剥皮机项目;实施亿达工贸公司年产300台迈步式联合转载机项目、华升救援装备公司年产750台套矿井舱体结构避难救生舱项目和龙煤卓异救援装备科技有限公司年产500台井下可移动式救生舱项目。

四、发展电子信息高新技术产业。适应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发展趋势,重点发展系统软件、支撑软件、嵌入式软件、计算机辅助工程管理和产品开发软件、电子政务软件、企业管理软件;研究开发微电子与新型元器件,传感器、RFID(射频识别)、智能处理器等位基础的物联网支撑技术;网络安全软件、电子商务软件、数据挖掘和并行数据仓库等。发挥良实科技公司、银河电脑公司、恒安科技公司等软件企业优势,实施粮食水分在线控制系统项目、改版升级取暖补差管理应用软件项目;实施沐阳光照公司太阳能跟踪系统产业化项目。

第四节  发展北国风光特色旅游胜地战略产业

充分发挥大界江、大森林、大湿地、大冰雪、大矿山和大农业等北国风光特色旅游资源优势,把旅游业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作为服务业中的主导产业培育,建立投入机制,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发旅游产品、旅游线路和旅游文化,强化旅游产品推介和宣传,加快发展和培育多元化旅游市场主体,推进旅游业加速发展。到2015年,全市旅游接待人数达到248.5万人次,年均增长15.9%以上,其中入境人数达到8.5万人次,年均增长24.9%。

一、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以“中俄界江之都、龙江文明之源、生态人文鹤岗”为主题,以界江观光、兴安避暑、风情体验、文化探寻为功能定位,加快以黑龙江界江旅游集合区为龙头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一城、一带、三区”,即鹤岗旅游服务集散中心城、界江生态休闲旅游带,以及森林生态度假聚集区、休闲农业旅游聚集区、历史文化体验聚集区。优先建设十大旅游精品项目,即市旅游服务集散中心、旅游电动车充电站、“兴山要塞”北国文化旅游区、龙江三峡国家森林公园景区、鹤立湖8个景区团组,完善鹤北国家森林公园景区景点、绥滨旅游景区景点、清源湖景区、鹤岗国家森林公园景区和鹤岗矿山生态旅游基地。加快旅游名镇建设。把萝北名山镇、鹤北镇、太平沟乡和绥滨忠仁镇建设成旅游名镇。进一步完善旅游交通、旅游住宿、旅行社、旅游购物、旅游文化娱乐和旅游市场管理等现代旅游功能,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把鹤岗建设成为旅游目的地城市。

二、积极开发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以建设高标准中国最佳山水生态旅游胜地为主攻方向,突出“界江游龙头、文化游鳌首”品牌,优先发展界江风情旅游产品,将“小兴安岭——黑龙江界江避暑乘凉山水风光游”线路打造成国内外知名黄金旅游线路;打好生态旅游牌,提升宝泉岭生态农业游和共青农场科技园区农业旅游区竞争力,发展滨水生态、森林生态、湿地生态和农业生态旅游产品,培育国内一流的滨水避暑休闲生态旅游线路。坚持互利共赢原则,加强与中心城市、周边地区的旅游合作,把鹤岗旅游融入全省北国风光旅游开发区网络之中。搞好与俄罗斯犹太州和远东其它地区的旅游互动,开发境外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实现内外游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开辟鹤岗一日游线路7条、二日游和多日游线路4条;境外开辟阿穆尔捷特一日游线路1条,犹太自治州三日游线路1条,犹太自治州、海参崴、哈巴罗夫斯克七日游线路3条。同时,加强与国内外大型旅行社合作,开辟国内外其它黄金旅游线路。

三、积极开发旅游文化。搞好少数民族历史文化、黑龙江流域文化、淘金文化、游牧文化、抗战红色文化、垦荒文化、矿山文化和边境异国犹太文化的挖掘、整理和升华,通过文物展览、导游介绍、文艺表演等形式进行宣传,增加旅游产品底蕴和内涵,提高品位。完善黑龙江流域博物馆、鹤岗矿史馆,建设“兴山要塞”、太平沟黄金古镇等旅游文化景点设施。开发具有鹤岗文化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旅游商品。推介体验本地特色的黑龙江、森林和农家餐饮文化。

四、强化旅游产品推介和宣传。搞好旅游产品营销策划,整合社会资源,构建宣传平台和促销机制。继续办好鹤岗国际界江旅游节、萝北国际戏水狂欢节等活动;充分利用电视、广播、互联网、报刊等媒体,以及经贸洽谈会、商品展销会、新闻发布会等途径,强化旅游产品推介和宣传,不断扩大知名度和吸引力。

五、加快发展和培育多元化旅游市场主体。研究制定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政策,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和个人创办旅游企业,支持现有旅游企业发展壮大,引进国内外大型旅游集团和省内外知名旅行社到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开发我市旅游市场,发展旅游产业。

六、建立旅游业投入机制。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原则,建立市、县两级政府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并随财政收入增长逐年增加,用于旅游规划编制、旅游宣传、人才培训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增加银行信贷资金投放,重点支持旅游景区、景点和服务设施等硬件建设。鼓励支持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投资旅游产业。以组建市黑龙江界江旅游集团总公司为平台,以国有企业为依托,以产权为纽带,整合优良资产进行重组,争取黑龙江界江旅游集合区在资本市场上市。

第五节  发展对俄开放合作前沿阵地战略产业

紧紧抓住国家提升沿边开放水平和我省建设东北亚经济贸易开发区的战略机遇,坚持“在边字上做文章,在开放上下功夫,在内联上求发展”,发挥比较优势,创造竞争优势,完善合作机制,转变发展方式,积极发展进出口贸易,扩大对外投资和利用外资,突出经济合作,加强文化、教育、卫生和科技合作,实现对外开放新突破。

一、发展对俄贸易合作

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面向全国组织服装、汽车、家电、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积极扶持以宏益家电为重点的商贸企业扩大商品出口。立足鹤岗产业,扩大农药、实木家具出口规模,增加节能灯和煤化工等地方产品出口。培育外贸主体,推进旭祥禾友农药、万达化工、经纬木糖、佳禾腐植酸、华祥粮油等企业自营出口。吸引国内有实力的大企业到我市建设出口商品基地或直接向俄罗斯出口商品。扩大俄罗斯资源性产品进口。在重点发展对俄贸易的同时,加强与亚洲、欧洲、非洲和美洲国家的贸易合作。

二、实施走出去战略

(一)扩大建筑业合作。抢抓俄罗斯远东地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住房建设的有利时机,积极组织我市建筑企业到俄罗斯远东地区承揽文化、教育、卫生、交通、市政工程等基础设施和住宅建设工程。推进鸿鹏经贸公司和萝北两户企业赴比罗比詹市房地产开发项目。实施恒新照明电器公司赴俄投资300万套节能灯项目。

(二)扩大木材加工业合作。适应俄罗斯产业政策变化,在扩大境外木材采伐量的同时,在产地发展粗加工、深加工产品。实施萝北天地公司森林采伐项目,鹤北林业局板材、卫生筷子深加工项目。

(三)扩大农牧业合作。巩固扩大萝北天地公司、宝泉岭农垦分局远东农业开发公司、鹤矿集团农牧公司和升物资有限公司在俄农业种植规模。推进林鹤公司大豆、小麦深加工项目,东山区1万头生猪养殖项目。

(四)扩大资源开发合作。引进国内战略投资者,开发俄罗斯远东地区石油天然气资源、金属资源和非金属矿产资源,在我市建设生产加工项目。重点推进哈尔滨鑫城集团鹤岗公司赴俄开采石油天然气项目前期工作,鹤矿集团赴俄开发锰铁矿项目,在我市建设年产20万吨锰铁合金项目。

(五)扩大文化、教育、卫生等方面交流和科技合作。进一步加强文化、艺术、教育、体育、医疗卫生等领域的交流,促进经济技术合作。依托省科技服务中心对俄科技合作平台,与俄罗斯海参崴远东国立技术大学、白俄罗斯科学院热质交换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建立联系,开展以石墨高新技术开发为重点的新材料、新能源科技合作。

三、扩大对内合作

坚持内外开放并举,南联与北开结合。广泛开展与东部沿海地区的联系与交流,完善与东北三省东部城市合作交流机制,进一步密切与友好城市(区)的联系,开展多渠道、多形式项目推介和招商活动。依托资源优势,引央企、招大型民企到我市投资资源深加工重点项目和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发挥劳动力低成本优势,承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重点建设纺织服装、机械装备制造和煤化工产业转移基地。建立目标科学、考核严格、奖惩严明的招商引资机制,增强招商引资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完善招商引资政策,优化发展环境,增强招商引资的吸引力,促进外来投资企业加快发展。建立与省内周边地区、同类城市的协调协作机制,推动跨地区重大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和煤化工联动发展交流与合作,促进区域共同发展。

四、促进利用外资

引进国外大企业、大财团到我市投资,引导市内企业同跨国公司开展多种合作。用好国际金融机构和国外政府贷款,重点用于资源节约、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利用外资规模和效益。

第六节  发展石墨产业

以建设“中国石墨城”为目标,确定工作机构,配备得力干部,研究制定政策,突出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建立与科研院所、高校的合作关系,实行市、县两级合力推进。通过两个规划期的不懈努力,继煤炭产业之后,把最具资源优势、最具发展潜力的石墨产业做大做强,培育成为支柱产业。进一步加强资源管理,实行保护性开采,提高资源利用率。重点发展石墨电极、球型石墨、高碳石墨制品和新能源电子材料等精深加工产品。实施鑫隆源公司4万吨石墨电极项目,南海公司1万吨球型石墨及3万吨石墨增碳剂项目,贝特瑞公司4万吨球型石墨、2.88万吨高碳石墨、9.2万吨石墨增碳剂及6000吨核纯石墨项目,溢祥石墨公司球型石墨改性制备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和宝安公司3万吨锂电池负极材料2万吨增碳剂项目。

第七节  发展机械装备制造产业

引进省内外大型企业,加快现有企业改造,提升机械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围绕煤炭工业,发展皮带运输机、刮板式运输机、矿车、液压支架等矿山机械。围绕农业现代化,发展整地机、插秧机、喷药机、脱粒机、收获机等农业机械。围绕绿色优质食品工业基地建设,发展水稻加工机械、豆制品加工机械等粮食加工机械。重点推进振胜工贸公司皮带运输机、广新机械公司刮板式运输机项目,鑫塔泰工贸公司矿用液压支架及阀类生产线项目;萝北南北方公司水稻插秧机项目、萝北东鑫农机修造厂自走式喷药机项目和汪海洋机械厂玉米脱粒机项目;鹤峰粮食机械公司年产2000台水稻加工机械项目。

第八节  发展建材与新材料产业

抓住国家对城市和县级市“禁实”的有利时机,利用我市充足的煤矸石、粉煤灰、石墨尾矿等废弃物资源和陶粒页岩资源,大力发展建材产业。抓好成金公司矸石砖厂年产1.8亿块项目达产,天坤公司和环瑞公司各年产1.5亿块,林源公司和华宏公司各年产1亿块,福林建材公司年产0.9亿块煤矸石空心砖新建项目。实施永恒建材公司年产3亿块粉煤灰烧结砖,萝北年产1.5亿块石墨尾矿烧结砖项目。2015年,全市节能环保砖达到15亿块标砖,成为辐射周边地区的区域性新型墙体材料生产基地。抓好鑫塔水泥100万吨搬迁改造项目达产。发展商品混凝土、干混砂浆及混凝土制品。

第九节  发展林木加工产业

紧紧抓住沿海地区木材加工企业向木材原产地迁移的有利时机,引进5-10户大企业到我市投资。同时,加快老企业扩产改造,提高自我发展能力,促进林木加工业快速发展。重点开发实木门、实木家具、细木工板、复合板等产品。实施萝北大兴集团年产100万平方米密度板项目,鹤北林业局细木工板、高密度板、装饰材料、实木家具项目,林瀚木业250万张贴面板、细木工板项目,广亿木业和胜利木制品公司两个10万张细木工板项目,富鑫木业2万套实木门项目。

第十节  发展医药农药产业

一手抓现有医药企业改造和产品开发,一手抓新企业和新产品引进,做大医药产业。实施三精千鹤药业花园青龙衣抗癌粉针剂研发项目,抗心脑血管药物逐瘀通脉粉针剂、滴丸、颗粒剂和清开灵分散片与口崩片开发改造项目;龙宝药业抗艾滋病药物项目;双兰星制药抗糖尿病药物天芪降糖胶囊和茸蛤益肾合剂项目;宝泉药业七味刺榆颗粒项目。到2015年,医药企业由7户增加到10户,国家二、三类新药达到5-8个,实现工业增加值翻番。恢复发展农药工业,重点实施清华紫光英力农化公司搬迁改造工程,旭祥禾友公司年产1000吨3,4二氯苯胺项目及尿素包衣项目。

第十一节  发展新能源产业

发展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源。推进龙源祥和风力有限公司鹤岗解放山和青黑山、鹤北杜家山和曙光、萝北沙田山等风电项目和大唐集团绥滨风电项目,全市新增风力发电装机容量30万千瓦以上。实施鹤新阳光伏发电公司5万千瓦太阳能光伏电站项目。实施萝北、绥滨及万源粮油、人和米业宝泉岭和泰丰粮油公司生物质发电项目,新增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5万千瓦。实施黑龙江大江能源等三个4万吨秸秆固化成型燃料项目,节省燃煤15万吨以上。做好太平沟黑龙江180万千瓦水力发电项目前期工作。

第十二节  发展造纸产业

充分利用我市林木、稻草、麦草资源及石灰石矿产资源,引进战略投资者,发展植物纤维造纸和石头纸。加快现有企业技术改造,支持一批符合环保要求、技术装备水平高、生产工艺先进、市场竞争力强的再生纸企业发展壮大。重点发展高档文化用纸、双面胶版印刷纸、食品医疗用纸、装潢用纸、瓦楞纸和皮箱板纸等产品。实施汇丰纸业3万吨中高档纸扩产改造项目、鑫弘公司5000吨中档文化纸扩产改造项目和宏泰纸业1.6万吨中档包装纸扩产改造项目。

第十三节  发展节能环保与循环经济产业

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加强企业之间、产业聚集区之间的耦合联动,搞好产业上下游联接,延长产业链,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或零排放、高效率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工业领域重点构造7大循环经济产业链,即:煤炭—电力—剩余物煤矸石粉煤灰生产建材产品产业链、煤炭—合成氨—化肥产业链、煤炭—焦化—焦炉煤气与煤焦油—精细化工产业链、煤层气—燃气或电力产业链、水稻—大米—剩余物稻壳生产稻壳板或电力产业链、原木—木制品—剩余物碎材木屑生产复合板产业链、石墨矿石—粉碎提纯—石墨制品—剩余物尾矿生产建材产业链等。在农业领域推行农作物秸秆还田或发电,畜禽粪便还田或生产沼气,促进农牧业良性循环。搞好产业聚集区和重点企业发展循环经济试点,创建一批“零排放”先进单位。推进废弃物综合利用。对历史积存的矸石和粉煤灰,结合环境整治,加快消化利用。鼓励、支持利用煤矸石和粉煤灰发展新型建材产品生产,利用掘进矸石修路或充填沉陷区。推行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实行无害化处理和利用。推进废旧物资回收再利用。

第十四节  发展现代商贸服务产业

把发展现代商贸服务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重点,产业优化升级的支撑,扩大内需和增加就业的着力点。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和国际化方向,拓宽领域、扩大规模、优化结构、增加功能,努力构建与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到2015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31亿元,年均增长14.9%。

一、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

把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作为融合三产、优化资源配置、延长产业链、降低生产成本和引导产业集聚,以及搞活流通、繁荣市场和扩大消费的重点。构建现代化物流体系,搞好物流园区建设,培育和发展物流市场主体,把现代物流业做大做强。

(一)加快发展和培育物流市场主体。改造、整合现有物流企业,引入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培育和发展技术装备先进、管理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的物流市场主体和产业群。

(二)加快构建物流体系。加快构建以鹤岗为中心,口岸、县城和宝泉岭为节点,面向国内国际大市场的高效、快捷的现代物流体系。重点构建以产业聚集区和交通枢纽为依托,服务于能源、煤化工、建材、食品等产业,面向省内、国内市场的工业物流体系;以名山口岸为依托,服务于对俄经贸,面向国内、国际市场的国际物流体系;服务于域内产业聚集区的矿产品、农产品、畜牧产品和服务于矿山、农业的矿山配件、农机、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物流体系;以城乡消费品市场为依托,服务于人民生活的商贸物流体系。

(三)加快物流园区建设。建设和整合交通运输、站场、仓储等物流基础设施,构建全市物流企业全覆盖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重点建设鹤岗煤化工、食品工业、建筑材料和消费品物流园区,名山口岸国际物流园区以及萝北、绥滨综合物流园区和宝泉岭食品工业物流园区。推广现代物流管理技术,提高物流企业效率和竞争力。促进企业内部物流社会化,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

二、加快建设现代城乡商品流通体系

优化商业网点布局,加快商贸中心、购物服务中心和服务网点建设,培育市场主体,进一步完善城乡商品流通体系,搞活流通,促进城乡消费升级和增长。

(一)加快商贸流通业提档升级。以红星·美凯龙建材家居广场二期和大商购物广场为重点,引进新建一批规模大、特色鲜明、功能齐全的大型商场和购物中心;以宏益家电商场、比优特超市和喜家德餐饮连锁等企业为重点,建设地方商业企业旗舰。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餐饮企业,扶持一批品牌餐饮企业,壮大一批“老字号”餐饮企业,采取连锁加盟、特许经营等形式,推进餐饮业集团化、产业化、国际化经营。

(二)加快商业中心区和“三级购物平台”建设。建设工农、向阳商业中心区,南山、东山、兴安、兴山商业次中心区。发挥界江旅游资源优势,在城市商业中心区、萝北县城和名山口岸建设旅游购物平台。

(三)实施社区“双进”工程。深入实施“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的社区“双进”工程,引导各类服务进社区、进家庭。整合家政服务资源,培育家政服务市场主体,培训从业人员,搞好家政服务信息网络建设,推进家政服务业快速发展。组织餐饮业开展“百姓吃健康早餐”活动,引导企业在社区建立网点,方便居民就近安全就餐。

(四)搞活农产品流通。采取农产品网上交易、“农超对接”、生产加工企业在农村建立基地等方式,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解决农民“卖难”问题。

(五)扩大农村消费。以标准化农家店和农村商品配送中心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加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深入开展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活动,实施国家家电、农机下乡补贴政策,提升农村消费水平。

三、加快发展金融业

健全金融体系,完善服务网络,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支持现有银行和地方金融机构发展壮大,积极引进股份制银行和地方商业银行,探索发展民间银行。加强银企合作,鼓励金融创新,引导金融业综合经营,稳步发展综合类、衍生类金融服务,积极发展网上金融服务。培育和引进投资集团,完善投、融资担保体系。引进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风险创业投资公司3-5家,以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担保、再担保公司5-8家。加快发展保险业,扩宽保险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积极发展证券业,为居民投资和企业上市融资搞好服务。发挥证券公司的指导、协调作用,推动1-2家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市,突破我市没有上市公司的历史。“十二五”期间,全市银行业存贷款余额增长幅度不低于地区生产总值的增幅,实现银行业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

四、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

以打造数字鹤岗为目标,依托鹤岗移动公司、联通公司和电信公司,加快“三网”融合,开发和应用各种信息资源,发展以工业信息化、农业信息化、商贸流通业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为重点的信息服务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提升城市竞争力。

(一)大力发展工业信息化。围绕产业聚集区和重点产业,按照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要求,加快“两化”融合,用信息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生产经营管理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工业企业提档升级。对生产过程连续性强的化工、煤化工企业重点推广应用业务重组(BPR)、企业资源管理(ERP)、计算机决策支持(PSS)、供应链管理、CAM计算机辅助生产技术和管理信息系统;对装备制造企业,推广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软件及网络技术;对产品市场覆盖面大,企业之间、企业与基地之间联系多的粮油加工企业推广应用企业对企业(B2B)、企业对农户(B2C)电子商务技术。加快建设行业网、企业内部网,工业信息化率达到80%以上。

(二)积极发展农业信息化。建设和完善农业信息网络,发挥“村村通”农业信息服务作用,发展农村和农业信息化。对种、养业实行数字化跟踪,为绿色、无公害农业提供信息技术支持。

(三)提升商贸流通业信息化水平。支持流通企业信息化改造,加快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推动综合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发展新型消费业态,促进电子商务及网络购物健康发展,推进商贸流通业现代化。

(四)加快发展社会信息化。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无纸化办公及医疗卫生、社会保障、金融机构、公检法司等社会职能部门信息化。加快“诚信鹤岗”信息化建设。

五、巩固发展现代市场体系

按照建设大市场、搞活大流通的要求,依托产业聚集区,建设和完善煤炭、钢材、木材、矿山配件、农资和资本、土地、科技、人才、劳动力等要素市场。依托城区,建设和完善轻工产品,粮食、蔬菜、果品批发市场。建设东山、向阳、南山、兴安农贸市场,改造工农农贸市场。规范集贸市场,解决“马路市场”问题。搞好旧机动车市场、旧物市场、石材市场和畜牧交易市场的改造或搬迁,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第十五节  发展文化产业

把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作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以广播影视、文化娱乐、网络文化、出版发行、文物和艺术品、艺术培训等产业为重点,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实行项目带动战略,培育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将文化产业培育成为全市经济新的增长点。

第十六节  打造产业发展平台

优化产业发展空间布局,打造“两城”“一带”、“八大聚集区”产业发展平台,提高集群效应,支撑产业发展。到2015年,全市产业发展平台完成投资、实现工业增加值占比均达到80%以上。

一、建设“两城”。以新华煤电化产业园为基础,充分利用棚户区改造、小城镇建设等政策,适当调整行政区划,南拓、西开,将兴安区地区建设成为鹤岗工业示范基地鹤南工业新城。依托石墨资源优势,发挥区域内各县、区和各经济单元的作用,将鹤岗建设成“中国石墨城”。

二、建设“东宝鹤(北)萝”产业带。沿鹤名公路、铁路,建设东山—宝泉岭—鹤北—萝北区域性产业带。分两期建设,前五年做活“六个眼”,后五年形成产业带。做活“六个眼”,即以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为重点,建设东山产业基地;以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生物制药和物流业为重点,建设黑龙江宝泉岭经济开发区;以发展林木加工业、木制品出口商品生产基地为重点,建设鹤北产业聚集区;以石墨资源开采和加工业为重点,建设萝北环山产业聚集区;以发展农产品、乳制品加工业为重点,建设宝泉岭共青农场产业聚集区;以建设对俄出口商品生产基地和发展旅游业、物流业为重点,建设萝北名山产业聚集区。

三、建设“八大聚集区”。建设鹤岗工业示范基地鹤西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绥滨绥东产业聚集区、向阳五阳产业聚集区、南山产业聚集区、兴山产业聚集区、工农产业聚集区和龙煤集团鹤岗分公司产业聚集区、鹤矿集团多经公司产业聚集区。

四、完善产业平台承载功能。建立区域合作机制,实行各大经济单元资源与政策共享、共建。完善政策,优化发展环境,吸引、引导投资。抓好产业平台通路、通水、通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科学规划,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对城市建成区及有产业发展平台的城镇中心区不再布局新上工业项目;研究制定政策,引导老企业向产业发展平台迁移,退二进三。

 

第四章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

 

深入实施省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以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进一步落实强农、惠农政策,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强化科技进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信息化水平,创新经营机制,努力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到2015年,全市农业增加值达到116亿元,年均增长14%。其中畜牧业增加值达到33亿元,年均增长13.8%。

第一节  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一、调整种植业结构,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的基础上,扩大水稻和其它高效作物种植规模,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依托松江、德龙、江萝、团结四大灌区,建设150万亩水稻生产基地,单产达到1100斤,总产达到82.5万吨。建设110万亩高产玉米生产基地,单产达到1100斤,总产达到60万吨。建设50万亩大豆生产基地,单产达到300斤,总产达到7.5万吨。到2015年,全市粮食产量达到150万吨,比2010年增长90%,年均增长13.8%。加快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发展绿色水稻、绿色玉米、绿色大豆、无公害经济作物和无公害蔬菜。到2015年,建设国家级绿色食品龙头企业4户,省级绿色食品龙头企业10户,市级绿色食品龙头企业20户;有机、绿色、无公害食品种植面积达到250万亩;绿色、有机、无公害食品标识达到300个。

二、大力发展畜牧业,提高畜牧生产能力。深入实施“主辅换位”战略,加快构建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畜牧产业体系。重点建设“两带一圈”奶牛养殖基地和百万头生猪养殖基地;积极发展肉牛、肉羊、大鹅、肉鸡养殖和名特优水产品养殖,提高自给水平。到2015年,奶牛存栏达到3万头,年均增长6.9%;生猪饲养量达到120万头,年均增长9%;畜产品产量达到114.5万吨,年均增长7.5%;渔业放养水面达到5.8万亩,年均增长7.7%;水产品产量达到0.8万吨,年均增长6.6%。

第二节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

把加快科技进步作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建立和完善新品种选育、引进、繁育、推广等现代育种体系。加强农作物、畜禽良种和林木种苗基地建设。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立农业科技网络,加快生态高效农业关键技术和实用农业新技术推广力度。稳定农业科技队伍,深化农技人员进村入户服务,发挥农民技术员的作用。按照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我市种养业生产标准和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建立农产品追溯机制,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到2015年,全市农业生产科技贡献率达到58%以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50%以上,农业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农业生产标准化到位率达到90%以上。

第三节  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

把加快农业机械化作为发展现代化大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重点。引进和应用先进适用、高科技机械。积极推广和应用大马力、高性能、节能环保复式作业机械,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发展农机大户,组建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农机协会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加强场县合作,发挥国营农场农业机械化优势。建立和完善农机服务体系。到2015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68万千瓦,比2010年提高28%。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田间5项机械化水平达到98%。其中,水稻、大豆耕种、收环节机械化水平达到100%,玉米耕种机械化达到100%、机收达到80%左右,全市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

第四节  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把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提高农业市场化水平、促进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作为率先建设三江平原绿色优质食品工业基地的重要基础。着力发展和培育以双汇北大荒肉业、完达山乳业、九三油脂、兴汇集团及万源粮油、人和米业、三江平原米业、鹤鸣米业、泰丰米业等企业为重点的竞争能力和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实施以梧桐牌、龙水牌、三江平原牌、鹤鸣牌和实实牌为重点的品牌战略,推进品牌农业建设。发展订单农业,建立和完善加工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稳定加工企业与基地和农户合作关系。到2015年,国家、省、市、县四级龙头企业达到80户,带动基地农户4万户,基地面积达到280万亩。

 

第五章  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发展承载能力

 

把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放在优先发展位置,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构建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

第一节  加快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建设

坚持新建与改造并举,加强跨国通道、出市通道和域内公路、农村公路建设,扩展路网规模,强化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推进综合运输枢纽建设,提高综合运输能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一、铁路建设。实施77公里鹤岗至佳木斯铁路扩能改造工程,建成电气化铁路;新建49.8公里鹤北至名山铁路。做好鹤岗至伊春南岔或金山屯、嘉荫经萝北、绥滨至富锦铁路前期工作。

二、公路建设。对现有出市公路进行拓宽改造,建设38.5公里鹤伊高速公路鹤岗段;新建鹤佳高速至鹤哈高速互通区23公里工程,哈肇公路至鹤哈公路调整绕引线13.75公里工程。扩建域内公路哈肇公路鹤岗至名山段80.167公里,绥嘉公路绥滨至名山段95.259公里,绥嘉公路石灰窑至兴东段32.6公里,哈肇公路鹤汤界至鹤岗段28公里和哈肇公路鹤岗过境段4.5公里等工程。建设农村公路1185公里,全面完成农村公路网建设,达到所有村屯通白色路面。

三、港口、桥梁建设。改扩建萝北名山港码头,新建3000吨泊位一个、1000吨泊位两个,总吞吐能力达到150万吨。实施名山港黑龙江冬季过境浮箱冰道加固工程。续建富绥松花江公路大桥。

四、车站、民航机场建设。新建城市西部新城区公路客运站,西部新城区和环山、萝北、名山铁路客运站。做好新建民航支线机场前期工作,争取规划期内立项。

第二节  加强水利设施建设

坚持科学治水,合理配置水资源,努力提高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和用水保障能力,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水利保障体系。

一、国境界河工程。实施松花江绥滨段防洪工程和黑龙江防洪工程。

二、防洪减灾工程。实施小鹤立河流域、石头河流域、鹤立河流域、阿凌达河流域等8条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实施莲花泡涝区、蜿蜒河涝区、敖来河下游涝区等10个涝区治理工程,改善农田排涝面积271.48万亩。 

三、水资源开发利用与配置工程。实施梧桐河干流控制性水利枢纽工程——关门嘴子水库工程建设,总库容8.82亿立方米;实施金顶山、桶子沟、四方山和鸭蛋河水库工程建设,新增供水能力9.06亿立方米。建成德龙灌区、福兴灌区、松江灌区和江萝灌区;续建和改造敖来灌区、兴安灌区、永兴灌区、凤翔灌区、团结灌区和新华灌区,改善农田灌溉面积103.9万亩,新增农田灌溉面积108万亩,发展水田63.5万亩。

第三节  加强城乡电力设施建设和改造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加快输变电设施建设和改造。在清源湖3公里处新建500千伏变电所1座;在绥滨县新富乡新建220千伏变电所1座;在蔬园乡、新华工业区、峻德工业区各新建110千伏变电所1座。改造220千伏鹤南变电所、110千伏东山变电所、日新变电所、河西变电所等4座变电所,新增变压器容量115.6万千伏安,新增500千伏输电线路40公里、220千伏输电线路95公里、110千伏输电线路56公里。按照新标准、新要求,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

第四节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科学规划、分步实施、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一、城市供热。搞好城市中北部热电厂和立达矸石热电厂二期等热源建设,实施市热力公司和诚基水电热力公司扩建改造工程,新建和改造供热站42座,一级管网36.8公里,增加供热面积500万平方米。逐步把分散供热面积纳入集中供热。

二、城市燃气。加快建设龙煤集团鹤岗分公司煤层气抽采及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实施奥德公司、天富公司城市等管道煤气、液化煤气及储气柜、储配站、中低压调压站和管网项目建设,新增城市居民管道燃气用户20万户,燃气普及率达到85%。

三、城市供排水。改造净水厂,改造供水管网104.39公里,新建供水管网73.5公里,城市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4%,新增居民 用户1.1万户。新建城区排水管线20公里。

四、城市公共交通。优化城市路网结构,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加快公共交通向产业聚集区、近郊旅游区和新建成居民区延伸。发展大运量快速交通。新辟公共交通线路3条,新增运营线路长度27.5公里,年客运量985万人次,公交分担率达到33%。

五、城市道路桥梁。建设城市外环路北段,经五路、永昌路、平安路、南村路、东兴路、北山路、沿湖路、南选路、胜利路等20余条城市道路。建设南山铁东路与鹤佳铁路交叉口跨线桥、育才路与内环路交叉口立交桥。在城市人流密集区主干道建设过街天桥。

 

第六章  加快城镇化建设,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

 

按照统筹城乡、合理布局、功能完善、以大带小、以城带乡的原则,增强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提高小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加快新农村建设,推进城镇和农村协调发展,加快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进程。

第一节  加快城市发展

以创建全国一流的煤炭资源型城市和省内一流的宜居、宜业、宜游滨水森林城市为目标,进一步加快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

一、强化城市功能。加强城市经济中心、商贸物流中心、交通枢纽、信息通讯中心、金融服务中心、科技开发服务中心和教育、医疗卫生中心建设,强化城市功能,增强城市对农村的辐射服务能力。

二、加快西部两个新城区建设。以铁路改线为契机,建设以铁路客运站为中心的簏林山西城区,主要功能定位为:交通枢纽、物流中心、旅游服务集散中心。以提升旅游服务能力、吸引高科技人才和投资者为目的,建设西部鹤立湖度假旅游区及相关配套服务设施。规划建设体现北方文化特色、工业大市风范、现代化潮流,成为城市新亮点。

三、加快“五山、六水、七区”建设。统一安排部署,实施北山绿化和矿山治理;完成东山、松鹤山、簏林山、五指山绿化和利用。实施小鹤立河治理和开发利用;清源湖、鹤立湖水库生态保护、环境治理和开发利用;天水湖改造和松鹤湖、阿凌达湖休闲度假区建设。实施以棚户区改造、采煤沉陷区治理为重点的主体老城区改造和建设;松鹤湖公园、鹤立湖、将军石山庄、红旗林场等滨水旅游度假区建设;东山区新华镇、东方红乡桦春村、宝泉岭农场、鹤北镇等城镇区建设;城市周边垂钓、散步、健身、运动休闲活动区建设;细鳞河、桶子沟、金顶山、将军石山庄、梧桐河等近郊风景区建设。

第二节  加快城镇化建设

尊重经济规律和城镇化发展规律,使城镇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相适应。通过发展城镇化推动社会由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转变。坚持以产业为支撑,以农业现代化为前提,以基础设施为基本条件,以发展非农经济和人口聚集为目标,加快城镇化建设,形成城镇化发展的新格局。“十二五”期间,全市城镇化发展重点布局是:“一个中心”、“两城”、“两个核心镇”、“六个特色强镇”。“一个中心”是:区域中心城市——鹤岗市;“两城”是:城市两个卫星城——萝北宝泉岭、东山区新华镇;“两个核心镇”是:县域核心镇——萝北县凤翔镇、绥滨县绥滨镇;“六个特色强镇”是:旅游和对俄贸易强镇——名山镇、林木加工和旅游强镇——鹤北镇、食品工业强镇——绥东镇、农副产品加工和旅游强镇——忠仁镇、石墨开采加工强镇——环山乡、旅游强镇——太平沟乡。坚持城镇建设规划先行、适度超前、注重功能、建筑风格各具特色、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的原则,实行县局、场(厂)镇合作共建、市场化开发建设等方式,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放宽城市对农民工和其他外来人口落户条件,优先解决举家迁徙并有长期稳定就业的农民工户籍问题。研究制定有利于农民工转变为城镇居民的政策,放开中小城镇户籍限制。

第三节  加快新农村建设

把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任务。按照科学规划,分类指导,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原则,点面结合,整体推进。把发展农村经济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创新农村土地流转和管理制度,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土地产出率。发挥比较优势,打绿色牌,走特色路,发展绿色农业、绿色旅游、特色养殖和农副产品深加工,打造“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抓好东山区红旗乡新农村蔬菜大棚、观光温室农民科技创业园和东山区蔬园乡新发村豆制品加工园区示范点建设。鼓励和扶持农民发展高效经济作物和畜牧养殖业,增加生产性收入。积极发展农村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农民增收提供便捷、高效、优质服务。组织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增加劳务收入。推进农民自主创业,向小城镇流动,发展个体民营经济,增加经营性收入。在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搞好撤屯并村,发展中心社区、中心村和小城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整治村容村貌,继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五年内,村内路全部达到硬化,住房砖瓦化率达到77%以上,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5%以上,村屯“四旁”绿化全部达标。实现学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广泛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农村社会和谐文明程度。完善民主管理机制,增强农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发展能力。

 

第七章  加快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步伐,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提高教育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壮大创新型人才队伍,推动发展由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

第一节  加快科学技术创新

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优惠政策》和《鹤岗市创新创业基地管理办法(试行)》,以发展新材料、生物与新医药、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高新技术产业及煤化工价值链高端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构建与高新技术创业高地相适应的人才高地、政策洼地、创新创业基地和投入机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人才为支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建立与科研院所、高校科技开发合作联盟,争取更多的国家级、省级研发中心设在鹤岗。引进高新技术成果、高新技术企业。推进省石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质量监督检测研究院鹤岗分院、省煤炭深加工产品质量检验与发展研究中心等一批科技研发基地建设;推进“三检中心”、国家级石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一批区域性检验检测基地建设。加大政府、企业和社会科技投入。全社会科技研发投入(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企业投入占全社会科技研发投入的60%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6%以上。到2015年,培育高新技术企业30户,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75%。

第二节  加快发展教育事业

坚持教育公平,促进城乡、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断提高各级各类教育综合发展水平。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构建机制灵活、适应产业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发展各种形式教育,建立覆盖全社会终身教育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学习需求。力争办学条件、管理水平、教育质量等教育综合实力保持在全省上游水平。

一、巩固提高基础教育。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镇、新农村建设规划,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坚持以公办幼儿园为主体,每个县(区)至少办好1所公办实验幼儿园(幼教中心),每个乡(镇)至少办好1所公办中心幼儿园。城区学前三年教育达到85%,农村学前一年教育达到98%,并逐步提高学前二、三年教育比率。继续抓好九年基础教育,巩固率控制在99%以上。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和校舍安全工程建设,全面实现普通高中建设达标。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把市特殊教育中心学校创建成省级标准化学校,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2015年,适龄儿童入学率、小学、初中巩固率均达到99%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8%,省级标准化合格学校达到100%。

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综合性实训基地建设,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加强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职业教育模式。加速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实施中等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制度。发展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应用专业研究生教育,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到2015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为社会培养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8000人以上,订单式培养率达到70%,年就业率达到98%。培训农村劳动力10万人次左右,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5万人次左右。对回乡初高中毕业生进行全员职业教育培训。培训企业在岗职工27万人次,下岗再就业培训5万人次。加强职成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将鹤岗市职教中心建设成省部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加快教育资源综合利用,创办鹤岗市技师学院。以电视大学为依托,加强成人教育,构建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强化高等教育,力争把鹤岗师专建成标准化本科示范学校。

第三节  加强人才资源开发

把教育和培养高素质人才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提高人才综合素质,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培养实用人才和引进高层次急需人才,以煤电化基地建设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重点加快壮大人才队伍,创新人才资源开发机制和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统筹建设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两支队伍,大力实施重点人才工程,加强企业经营管理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建成高技能人才库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基地。到2015年,初步建成引领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建立和形成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和作用充分发挥的机制和环境。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1.5万人,占技能劳动者的比重达到25%。培训0.5万人掌握科技前沿技术、创新能力强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全市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7.8万人。

 

 

第八章  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落实国家和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布局,根据区域功能和环境承载能力,合理选择发展方向和重点。加强生态建设,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为创建宜居、宜业、宜游滨水森林城市提供重要支撑,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到2015年,全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2010年降低19%;全市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达到18736吨、13255吨、2062吨、28749吨,分别比2010年下降10%、5%、5%、10%。

第一节  加强生态建设

一、推进生态功能区建设。落实国家《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和《鹤岗市生态功能区建设实施意见》,实施小兴安岭东麓森林生态区建设。深入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实行封山育林、植树造林、天然林更新和人工抚育,加强林区森林防火,完善森林防护体系,扩大森林面积,增加森林资源总量,增强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建设生态安全屏障。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国家生态效益补偿政策和经济转型政策,大力发展山特产品种养加工业、旅游业、木材加工业和其它替代产业。继续做好林区棚户区改造,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社会主义新林区。实施小兴安岭东麓山前(台地)森林——草甸生态区保护与建设,实行轮牧、休牧和禁牧,加大退耕还草力度,加快“三化”治理,恢复草原生态环境,提高生态功能。实施沿江洪泛沼泽湿地及江中岛生态区保护与恢复,全面禁止开垦湿地行为,加快退耕还湿,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重点搞好嘟噜河湿地恢复与保护,扭转天然湿地面积萎缩和功能退化趋势。实施绥滨两江冲击平原生态区保护,禁止开发湿地,发展生态农业。

二、加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地质公园保护管理。加强细鳞河自然保护区、嘟噜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绥滨两江湿地自然保护区、太平沟自然保护区和鹤北联营自然保护区管理和基础建设。重点搞好生态监测和信息系统建设,健全管理机构,重视人员培训,发挥自然保护区宣教基地作用,全面提升管护能力,加快恢复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功能。强化对珍稀植物及丹顶鹤、鲟鳇鱼、乌苏里白鲑鱼等濒危珍稀物种资源的保护。加强鹤岗、龙江三峡、鹤北三个国家森林公园和市矿山地质公园建设和管理。

三、搞好土地保护和城乡绿化。建立节约用地机制,保护基本农田,搞好土地整理和农村土地整治。实施黑土地流失综合防治工程和中俄界河国土防护工程。对采煤沉陷区、采矿废弃区,按照“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进行平整复垦,植树种草,加快生态恢复。对现有矿山,按照“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实行矿山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禁止破坏环境的资源开发行为。搞好农村“四旁”绿化、平原绿化和“三北”防护林建设。在重点搞好城市“五山”绿化的同时,加快产业聚集区的绿化和机关、企事业单位庭院绿化、美化。对新建城区和居住小区开发,按照森林城市的标准规划建设绿地。搞好城市主次干道和街巷道路两旁绿化和管护。以提高成活率为重点,深入开展群众性造林绿化活动,加快城乡绿化步伐。到2015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5%,城镇绿化率到达30%。

第二节  强化节能降耗

一、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落实国家“上大压小”、“等量淘汰”、“以大代小”的产业政策,淘汰能耗高、污染严重的“小水泥”(立窑、干法中空窑)、“小化工”、“粘土砖”企业和铸造冲天炉、单段煤气发生炉等生产工艺及设备。严格控制“两高”和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

二、推进重点领域和企业节能。在煤炭行业,发展采煤机械化,推广综采、综采技术设备,建设高产高效矿井,提高回采率。采用高效通风机、节能排水泵,对设备及系统进行节能改造。实行矿井煤与煤层气共采,推广采用高效煤层气抽采技术。在电力行业,采用高参数、大容量、高效率发电技术。推广高效洁净发电技术,改造火电机组,提高发电效率。采用先进的输、变、配电技术和设备,加快淘汰能耗高老旧设备,降低电损耗。在水泥行业,采用新型干法窑外分解技术,提高新型干法水泥熟料比重,推广辊压机、高效选粉机联合节能粉磨设备和水泥窑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对工业企业,实施燃烧工业锅炉(窑炉)改造、区域热电联产、余热余压利用、电机系统节能、能力系统优化等工程。对高耗能企业实施跟踪监测和能源审计,落实节能目标责任制。

三、强化建筑领域和交通系统节能。提高新建建筑节能标准,扩大可再生能源应用比例;加大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力度。完善和扩大公共交通系统,提高运行效率和比重。鼓励节能环保小排量车消费,推广应用新型混合动力汽车,杜绝使用报废车辆。优化货物运输结构,提高运输效率。

四、强化农村节能。积极推广沼气利用技术和秸秆气化、固化技术,发展生物质能源。推广太阳房、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畜禽舍、日光节能温室和高效节能炉。

五、强化公共机构节能。落实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制度,加强公务用车管理,优化用电系统,推广绿色照明。

第三节  加强环境污染防治

一、强化水污染防治。继续实施松花江流域污染防治规划,建设城市东部污水处理厂,绥滨县、萝北县城关镇污水处理厂。重点建制镇根据实际情况建设污水处理工程。产业聚集区污水实行集中治理,煤炭洗选、造纸企业用水实行自身闭路循环。对未达标排污企业实行限期治理。强化对清源湖水库、细鳞河水库、鹤立湖水库等集中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保护,保证饮用水安全。建立中水回用机制,提高煤炭行业矿井水和城镇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量。加快建设城市垃圾处理场。对村屯生活垃圾和污水实行集中简易处理。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合理使用农药,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二、强化大气污染和噪声污染防治。加强对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颗粒物排放控制,巩固完善电力行业脱硫,重点加强建材行业和焦化行业脱硫。电力行业除淘汰机组外,燃煤机组全部安装脱硫设施,已安装未达标的进行更新改造。实施煤矸石砖厂脱硫、焦化企业荒煤气脱硫及对35蒸吨以上燃煤锅炉安装脱硫设施。在电力企业以及燃煤锅炉单位推行低氮燃烧技术,安装脱硝设施,综合脱硝率达到70%。提高机动车新车准入门槛,加大旧车淘汰力度,启动国四油品供应。加强水泥、化工企业及锅炉使用单位的工业烟尘、粉尘及城市扬尘污染控制,搞好低空面源污染治理。强化以工业、交通、建筑和城市生活区为重点的噪声管理,搞好噪声污染源防治。

三、强化环境监督管理。严把市场准入关,对新建、扩建、改造项目,严格按有关规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执行“三同时”制度,严禁不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污染项目上马和投产。强化环境监测、监督检查,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加大执法力度。

 

 

第九章  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以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为目标,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积极发展社会事业,促进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核心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第一节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一、扩大就业。实行就业优先发展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深化全民创业,带动充分就业。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加快项目建设,扩大就业容量。继续实施税费减免、贷款贴息等促进就业政策,完善创业培训、信贷支持和创业服务体系,解决好大学生、就业困难人员、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创业问题。采取购买公益性岗位等办法,解决“零”就业家庭、双失业职工就业。完善劳动力市场、引导劳动力合理流动。到2015年,实现累计新增就业8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

二、调控收入分配格局。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处理好分配和再分配中的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更加注重公平,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增加城乡居民劳动收入,完善有利于提高劳动报酬的职工工资制度,使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同步。健全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积极推行非公有制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建立健全工资支付监控和工资保证金制度,解决工资拖欠问题。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形成合理的工资水平决定和正常调整机制。落实税收调节政策,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减轻中低收入者的税收负担,加大对高收入者税收调节力度。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控制地区间、行业间、群体间收入差距。

三、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搞好肉、蛋、奶、鱼、菜等产品生产,突出抓好蔬菜生产,增加产量,提高自给能力。坚持郊区农业以菜为主、服务城市和人民生活的方向,努力增加蔬菜种植面积,扩大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和地膜覆盖等保护地面积,搞好提前延后生产和细菜生产。到2015年,蔬菜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产量达到11万吨,自给率达到65%以上。支持和鼓励农民、生产和批发企业建设肉、菜储存设施。在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上,加大政府对“菜篮子”工程投入力度,重点支持规模化基地建设和储存设施建设。建立风险控制、产销衔接和市场预警机制,提高“菜篮子”产品生产、流通的规模化、标准化和组织化程度,促进“菜篮子”长期稳定发展。加强价格监测、监管,打击价格违法行为,保持“菜篮子”市场价格基本稳定。

第二节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一、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扩大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住房等社会保障覆盖面,完善各项制度,提高统筹层次、基金支撑能力和待遇水平,形成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统一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接续办法,扩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解决未参保集体企业已退休人员基本养老保障和其他社会保障遗留问题。提高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待遇水平,实现不低于最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待遇标准的目标。到2015年,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99%。

完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提高筹资水平、政府补助标准和保障水平。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达到市级统筹,实现全覆盖。全市新农合参合率达到100%

进一步完善以城乡低保为基础,临时救助为补充,其他专项救助衔接配套,覆盖城乡居民的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救助体系。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帮扶救助力度,建立重度残疾人补助津贴制度;完善城乡低保制度,进一步提高低保标准。

加快社会保障能力建设。继续做好以工代赈扶贫工作。进一步完善城乡社会福利设施,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70%。

二、提高城乡住房保障水平。加大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供应量。商品住房开发面积320万平方米,竣工面积210万平方米。以经济适用住房、廉租房建设为重点,确保城市保障性住房的供给规模。棚户区改造新建10个居住小区,建筑面积379万平方米及城市基础配套设施,安置总户数为5.9万户。廉租住房建设14000套,建筑面积70万平方米,并对其中45%的住房实施租赁补贴。加强物业管理工作,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属地管理、齐抓共管”的原则,建立“市、区、街道、社区”四级管理体系,推动物业管理健康发展。到2015年,全市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28.96平方米。新建农村住房50万平方米,人均居住建筑面积达到24.7平方米。

第三节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一、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疾病预防控制、残疾人康复、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应急救治、采供血、卫生监督和计划生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强化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健全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为基础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功能。完善重大疾病防控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加强重大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职业病和出生缺陷等疾病监测与预防控制。实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规划,建设和完善市级精神卫生服务机构及各级卫生执法监督机构、妇幼保健机构。加强食品安全工作,完善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制,组建市食品药品检测中心。到2015年,卡介苗、麻疹疫苗、百白破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接种率要达到98%以上,新生儿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达90%以上。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以县为单位覆盖率达到100%,传染性肺结核病人治愈率达到85%以上。儿童保健系统管理率达到96%以上,婴儿死亡率下降到4‰以下,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5.0/10万以下。人口平均期望寿命75岁。

二、完善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全面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对医疗机构实行关、停、并、转、迁,构建“一个区域医疗中心、四所二甲综合医院、六大特色专科医院、五个专业技术中心”主体框架,健全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新建市医疗服务中心、市中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市精神病院、市职业病防治院等医疗服务设施。加强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实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规划,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加强县级医院医疗设备配置,优化乡镇卫生院功能,加快标准化村卫生所建设,推进乡村一体化管理。加快市辖区及县级社区卫生机构建设,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标准化建设全覆盖。建立社区首诊、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制度,健全城市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探索开展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社区首诊制试点,逐步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大中型医院的一般门诊、康复和护理等服务,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卫生服务新模式。到2015年,在全市城区建立较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社区卫生服务网络覆盖100%的城市居民,城市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利用率和满意率达95%以上。扶持中医药发展,大力推广中医药技术。

三、建立健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建立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实现基本药物统一价格,规范基本药物招标配送。推行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完善国家基本药物质量标准,对基本药物进行全品种覆盖抽检和全品种电子监管,完善市级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评价体系。完善药品储备制度,建立药品安全预警和应急管理机制。

第四节  全面做好人口发展工作

一、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完善现行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健全人口综合决策与统筹协调机制和监测体系,加强人口法制建设,推进依法行政和文明执法。立足家庭提供人口和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引导人口有序流动,优化人口分布,实现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和分布均衡发展。开展建设项目人口评估,实施人口安全预警。全面推进“惠家工程”,扩大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覆盖面。建设完善计划生育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形成人口、计划生育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

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进一完善为老服务体系,建立高龄老人生活津贴补贴制度。加快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社区老年人照料中心、农村敬老院、社会福利院为主体的城乡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公办机构为示范、民办机构为骨干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进程,基本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对象公众化、服务队伍专业化、管理形式多样化的社会福利社会化格局。加快社区老年福利服务设施建设,各类社会福利机构设施床位数每年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力争2015年达到6000张。

三、保障妇女儿童权益。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推动妇女平等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平等获得教育资源、经济资源、卫生健康、社会保障、法律保护和参与社会事务管理的权利。坚持儿童优先原则,保障儿童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卫生健康权利、社会福利保障服务和生存环境与法律保护。建立完善儿童福利服务网络,提升儿童福利水平。

四、维护残疾人权益。建立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逐步提高低收入残疾人生活救助水平。开展残疾人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扶持残疾人就业创业。抓好城市无障碍设施建设,推进残疾人身心健康康复工作。

第五节  建设和谐平安鹤岗

一、推进和谐社区建设。按照建设“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社区生活共同体”的目标要求,推进城市社区达到和谐社区标准,启动农村和谐社区创建工作,保持每年15%的增长。到2015年,全市和谐社区覆盖率和农村社区建设启动率分别达到80%以上。

二、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严格执行重大安全生产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安全生产技术应用、监管监察和支撑体系建设。强化重大危险源普查和监测监控,搞好隐患治理和安全技术改造,加大安全设施投入,实施重大危险源监控与重大事故隐患治理工程、煤矿安全避险系统建设及机械改造工程。加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实施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治理工程。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许可制度,加强煤炭等高危行业和重点领域安全生产,抓好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特种设备、建筑施工、道路交通和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等领域专项整治。强化交通、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和安全监管。全面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使较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杜绝重特大事故。万元地区生产总值死亡率下降36%,工矿商贸就业人员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26%,煤矿百万吨死亡率控制在2以内,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控制在3以内。

三、强化应急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加强指挥信息系统、应急物资保障、专业救灾抢险队伍、应急标准体系以及运输、现场通信保障等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建设,健全重特大自然灾害发生后的社会动员机制,提高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全面防范公共安全事故发生。建立自然灾害、事故灾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等城市防灾减灾与公共危机预防、应急体系和保障机制,健全应急预案体系,完善各专项预案和部门预案。加快建立预测预警体系,做好信息报告和发布。建立健全应急物资生产、储备、调拨和紧急配送体系,完善应急装备,提高公共安全科技水平。加强应急队伍建设,抓好培训和预案演练。完善应急指挥机制和社会动员机制,提高政府危机管理和处置能力。

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立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打造安全的社会环境。以建设“平安鹤岗”确保全市社会稳定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城市视频监控系统“法眼工程”建设,实现党政机关、金融企事业重点单位、城市道路、居民住宅小区的全覆盖。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依法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活动,整治突出的治安问题,切实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及保障能力建设,大力开展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努力构建“大调解”、“大防控”、“大整治”的工作格局。

五、加强国防建设。加强国防教育,搞好经济动员、人民防空、交通战备体系建设。加强边境管理,维护边境安全稳定。深入开展双拥活动,增强军政、军民团结。

 

第十章  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坚持用改革的办法破解难题,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快形成更具活力、更富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

第一节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中小企业)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放宽非公有制企业投资领域,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企业进入垄断行业、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领域,进入社会事业和金融服务业。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建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基金,支持科技创新、引进新项目、发展外向型经济、争创名牌产品和扩产改造。发展商业性担保机构和企业互助性担保机构,建立助保金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改善融资服务。开展以纳税为导向的“创建星级企业”活动,对贡献突出的星级企业法人在政治上、就医上给予特殊待遇,子女就学、就业给予特殊照顾。实行奖励政策、资金支持政策,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做大做强。设立全民创业引导资金,辟建非公有制经济创新创业基地,鼓励全民创业。到2015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达到260亿元,年均增长33%,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达到50%以上。

第二节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预算,健全公共财政职能,把更多的财政资源用于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强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建立均等服务财政框架。加大对“三农”、教育、科技、医疗卫生、文化、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等支持力度,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非煤替代产业发展,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加快振兴;支持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促进全市生态环境改善。深化预算改革,进一步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政府预算体系,完善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完善政府采购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规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进一步完善政府征收体系,深化资源税征收改革。

第三节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确保金融稳定。健全信贷风险预警体系,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积极引进外埠金融机构,支持有发展潜力的金融机构做优做强,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引导发展各具特色的中小金融机构,扩大中小企业发债试点,加强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切实缓解融资难题,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完善担保风险补偿机制。大力发展地方资本市场,促进产业资本有序流动。积极发展各类证券业务,开展地方债券发行的咨询服务工作,推动企业上市融资。转变保险业增长方式,充分发挥保险防灾的社会公共职能。

第四节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逐步实现从经济建设型政府到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健全宏观调控体系,规范政府行为,强化执行和执法监管职责,提高行政效能。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推进政务公开,扩大公开范围,保障公众对公共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进一步完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全面推进扩权强县改革,进一步增强县级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审批事项,创新审批方式。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原则,重点推进公益类事业单位改革和生产经营服务型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和文化体制改革。

第五节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统筹推进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加快建立医疗保障体系,确保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水平显著提高。加快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现基层全覆盖;全面推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新的运行机制基本建立。加快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确保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重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有效提供,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加快建立和完善医疗服务体系,确保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任务全面完成,服务能力明显增强。深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体制机制综合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便民惠民政策措施得到普遍推行。进一步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逐步适应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

第六节 深化投资体制改革

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职能,完善和改进政府投资管理体制。政府投资主要用于公益性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推进科技进步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可以由社会投资建设的项目,尽可能利用社会资金建设。引入市场机制,充分发挥政府投资效益。进一步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改革政府对企业投资管理制度,逐步缩小政府对投资项目的核准范围,规范政府投资项目审批程序,健全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制和备案制。鼓励社会投资,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发展多种融资方式。通过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建立起市场引导投资、企业自主决策、银行独立审贷、融资方式多样、中介服务规范、宏观调控有效的新型投资体制。

 

第十一章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坚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治,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政治保证和精神动力。

第一节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公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突出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在民主建设中的作用。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坚持和完善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保证公民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健全重大问题决策前协商制度。发挥人民政协的作用,支持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坚持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和其它形式的企事业民主管理制度。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认真贯彻党的民族、宗教、侨务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二、全面推进法制建设。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构建法治政府建设的制度体系。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强化公共服务,提高依法行政、依法决策水平。完善市场主体、市场交易、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等方面的制度。继续做好规范民间借贷处置非法集资工作,化解社会矛盾。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司法监督,促进司法公正,维护社会正义和司法权威。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形成遵法守法、依法办事的社会风气。

三、加强廉政建设。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力度。推进反腐倡廉体制、机制和制度创新,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强化政府专门机构和社会监督,保障公民的检举权、控告权、申诉权。

第二节  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完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以城市公共文化、广电、体育设施建设为支撑,以县(区)、乡镇和社区综合文化设施为基础,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建立健全公共文化设施服务网络。推进市博物馆、图书馆新馆、文化活动中心、全民健身中心等标志性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达标建设。扎实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社区文化中心、健身广场以及农家书屋和“新农村阅报栏”建设。不断完善城乡体育设施条件,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进一步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发展体育产业。到2015年,广播电台、电视台基本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有线电视实现数字化、双向化,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广播电视、高清电视等快速发展,全市行政村实现一村一月一场数字电影目标。

二、打造文化精品。以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等为龙头,精心打造体现鹤岗特色和风格的文学艺术精品。推进俄罗斯问题研究、犹太文化研究、边疆历史文化研究等社会科学研究精品项目,繁荣社会科学。

三、传承弘扬时代精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教育,倡导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行为规范,进一步巩固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大力弘扬“创业发展、包容和谐、竞争图强、捷径赶超”鹤岗精神,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扎实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增强全市人民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为振兴老工业基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第十二章  凝聚力量,保障规划实施

 

本纲要经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后,充分调动全市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全市各级组织和各方面的作用,举全市之力,确保完成纲要确定的发展目标和任务。

第一节  落实实施责任

对经济发展、结构调整等预期目标,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主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市场主体作用去实现。同时,政府要积极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体制环境和法制环境,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引导市场主体行为,维护公平竞争。对社会发展、资源环境、公共服务、民生等约束性、预期性目标,主要依靠各级政府和行政部门去实施。实行分级负责,建立实施机制。

第二节  建立健全规划管理体制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确立规划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龙头地位,依据规划安排投资、核准项目、制定政策,综合运用计划、财政、金融、税收、物价等经济手段,以及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扩大就业规模,引导投资消费,维护物价基本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注重年度计划与规划的衔接。发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统领作用,把纲要提出的任务目标分解到每一个年度计划中,保持实施的连续性;重点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必须与总体规划衔接,保证重点领域规划目标的实现,形成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年度计划落实总体规划的合力。经过专家评审的重点专项和区域规划,报规划主管部门,与总体规划衔接后按程序审批,然后下发实施。

第三节  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

实行规划目标责任制,明确分工,及时分解落实规划确定的发展战略和目标任务,落实各级政府和部门目标责任制,完善考核奖惩制度。跟踪分析总体规划的执行情况,加强对规划目标的监督和预警预测,及时进行调控。自觉接受同级人大、政协对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第四节  建立和完善规划评估机制

建立规划中期评估制度,总体规划由市政府组织评估,重点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由规划编制部门组织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规划进行调整修订。当总体规划目标运行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由于其它重要原因使目标运行偏离规划目标太大时,由市政府及时提出调整方案,报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实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网站导航

hi!我是智能问答机器人小鹤
很高兴为您服务~